十二经脉从四肢末端至肘或膝方向各有井、荥、输、经、合五个特定穴,总称“五腧”。这是以水流的大小来形容各经脉气由小到大、由浅入深的特点。“所出为井,所溜不荥,所注为输,所行为经,所入为合,二十七气所行,皆在五输也。”(《灵枢·九针十二原》)意指经气自四肢末端向上作用于头面躯干,象水流一样由小到大,由浅入深,经气初出,如水的源头,所以称“井”,多位于四肢爪甲之侧。经气稍盛,如水成微流,所以称“荥”,多位于指(趾)掌(跖)部。经气渐盛,如较大水流灌注,所以称“输”,多位于腕(踝)关节附近。经气充盛,象水流之长行,所以称“经”,多位于腕(踝)或臂(胫)部。经气统盛深入处,宛如水流汇合,所以称“合”,多位于肘(膝)部附近。
阴经五腧穴表
经脉 |
井(木) |
荥(火) |
输(土) |
经(金) |
合(水) |
手三阴 |
手太阴肺经(金) |
少商 |
鱼际 |
太渊 |
经渠 |
尺泽 |
手厥阴心包经(君火) |
中冲 |
劳宫 |
大陵 |
间使 |
曲泽 |
手少阴心经(火) |
少冲 |
少府 |
神门 |
灵道 |
少海 |
足三阴 |
足太阴脾经(土) |
隐白 |
大都 |
太白 |
商丘 |
阴陵泉 |
足厥阴肝经(木) |
大敦 |
行间 |
太冲 |
中封 |
曲泉 |
足少阴贤经(水) |
涌泉 |
然谷 |
太溪 |
复溜 |
阴谷 |
阳经五腧穴表
经脉 |
井(金) |
荥(水) |
输(木) |
经(火) |
合(土) |
手三阳 |
手耻明大肠经(金) |
商阳 |
二间 |
三间 |
阳溪 |
曲池 |
手少阳三焦经(相火) |
关冲 |
液门 |
中诸 |
支沟 |
天井 |
手太阳肠经(火) |
少泽 |
前谷 |
后溪 |
阳谷 |
小海 |
足三阳 |
足阳明胃经(土) |
历兑 |
内庭 |
陷谷 |
解溪 |
足三里 |
足少阳胆经(木) |
足窍明 |
侠溪 |
足临泣 |
阳辅 |
阳陵泉 |
足太阳膀胱经(水) |
至阴 |
足通谷 |
束骨 |
昆仑 |
委中 |
五腧穴主治病症各有特点:井穴开窍醒神,可用于神识昏迷、心下烦闷;荧穴清泄邪火,可用于热病;输穴可用于发作性病症、关节痛;经穴可用于喘咳和咽喉病症;合穴可用于肠胃等六腑病症。这就是《灵枢·顺气一日分为四时》所说:“病在藏者,取之井;病变于色者,取之荥;病时间时甚者,取之输,病变于音者,取之经;经满而血者,病在胃,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,取之于合。”以及《难经·六十八难》所作的补充解释:“井主心下满,荥主身热,输主体重节痛,经主喘咳、寒热,合主逆气而泄。”《灵枢·邪气藏府病形》归纳为:“荥输治外经,合治内府。”意指各经的荥穴和输穴主治外行经脉所过处的病症,合穴治六腑症。《难经》还将五腧穴配合五行,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“补母泻子”法。
井穴又是十二经脉的“根”穴,因其位于四肢末端便于临床诊察施治。针刺、按压或脉冲电刺激井穴常可出现经络现象;疾病时左右两侧井穴温差显著,可用测温仪测定人体两侧井穴的温差来检查经络平衡状态,为脏腑经络辨证提供参考。
合穴是五腧穴的最后一穴,位于肘、膝关节附近。六腑中的大肠、小肠、三焦,在足三阳经上又有一合穴,称下合穴。《灵枢·邪气藏府病形》说:“荥,输治外经,合治内府”。这是指六腑下合穴而言。足三阳经上的六腑合穴,总称“六腑之合”,即“胃合于(足)三里,大肠合入于巨虚上廉(上巨虚),小肠合入于巨虚下廉(下巨虚),三焦合入于委阳,膀胱合入于委中央,胆合入于阳陵泉。”这是因为“大肠、小肠皆属于胃”,故其合穴同在足阳明胃经上;三焦水道,出于膀胱,故其合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上;六腑下合穴是“阳脉之别入于内,属于府者”,临床上治疗“腑症”有显著作用。其他荥、输等穴则以治疗各经的外部病症(外经病)为主。 |